曰肥老太视频日本|思思99re6国产在线播放|中文字幕永久在线中文免费|亚洲人成网站在线播放动漫

      1. <acronym id="qd65s"></acronym>
        <acronym id="qd65s"></acronym>
        <acronym id="qd65s"></acronym>
        1. <sup id="qd65s"></sup>

            二維碼

           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

            Top
            網(wǎng)站首頁 新聞 國內(nèi) 國際 河南 焦作
            時政要聞 縣區(qū) 直播 網(wǎng)視 網(wǎng)談 網(wǎng)評
            今日頭條 汽車 旅游 經(jīng)濟 美食
            熱點專題 房產(chǎn) 娛樂 體育 健康
             焦作日報 新媒體矩陣 
             焦作晚報 “焦作+”客戶端
             訂報服務 焦作市網(wǎng)絡辟謠平臺 
             網(wǎng)上投稿 焦作市互聯(lián)網(wǎng)舉報中心
              您現(xiàn)在的位置: 焦作網(wǎng) > 時政要聞 > 正文

            時政要聞

            了不起的甲骨文丨“來”自甲骨文的“麥子”熟了
            更新時間:2024/6/5 16:23:06    來源:河南日報客戶端

             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張體義

              “芒種忙,三兩場!6月5日,是二十四節(jié)氣中的芒種。傳統(tǒng)農(nóng)耕時代,芒種正是緊張的麥收時節(jié),而在各類農(nóng)機唱主角的當下,到了芒種,“中原糧倉”河南的麥收已經(jīng)接近尾聲。

              河南是全國小麥生產(chǎn)第一大省,產(chǎn)量約占全國的四分之一。河南種植小麥的歷史悠久,不僅考古發(fā)現(xiàn)了距今4000多年的炭化麥粒,而且甲骨文中記錄有小麥的生動形象。

              甲骨文中有“食麥”的記載

              “甲骨文中的‘麥’字,形象地描繪了麥子的模樣,根、莖、葉完備,且麥芒直刺!卑碴柺形奈锞治幕z產(chǎn)與文物保護及考古研究專員于成龍博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。

              甲骨文中的“麥”從“來”從“夊”!皝怼笔躯溩值某跷,為聲符;“夊”為“人的足部”,有行走之意!胞湣保俏覈狈降貐^(qū)主要糧食作物,主要包括小麥、大麥、燕麥、黑麥等。

              “甲骨文中的‘麥’從‘來’從‘夊’,形象地描繪了麥子的模樣,根、莖、葉完備,且麥芒直刺。”

              于成龍說,甲骨文中不僅有“麥”字,而且記載有“食麥”的習俗。20世紀初,安陽殷墟出土一殘斷牛右肩胛骨柄,時代屬于商王祖庚、祖甲時期,骨上刻辭,其拓片著錄于《甲骨文合集》。該骨刻辭中首辭云:“月一正,曰食麥!薄霸乱徽,意即一月、正月,典籍中又名“孟春之月”;“食麥”一詞,見于《禮記·月令》。《禮記·月令》分述每月之天象、物候及各項政令,并將其納入“五行”體系。文中又記四季所宜食物:孟春之月、仲春之月、季春之月“食麥與羊”,孟夏之月、仲夏之月、季夏之月“食菽與雞”,孟秋之月、仲秋之月、季秋之月“食麻與犬”,孟冬之月、仲冬之月、季冬之月“食黍與彘”。其中,孟春之月、仲春之月、季春之月“食麥與羊”,與上列商王祖庚、祖甲時期牛右肩胛骨柄刻辭“月一正,曰食麥”,兩者所述事例相似。

              于成龍介紹,在商代甲骨文中,目前至少已經(jīng)發(fā)現(xiàn)“禾”“黍”“麥”“稻”及“高粱”等糧食作物。同一類作物,已培育出不同品種,如“黍”即存在“黏”與“不黏”兩個品種。殷墟出土甲骨文是商王室及貴族的占卜記錄,內(nèi)容具有較大局限性,其中所載農(nóng)作物并非當時全部。而且,我們現(xiàn)在發(fā)現(xiàn)的甲骨文也并不完整,商王朝的實際農(nóng)作物品種應該比甲骨文所載更加豐富。我們目前在甲骨文中發(fā)現(xiàn)的這些糧食作物,在河南的田野考古發(fā)掘中也得到實物驗證。1981年在二里頭遺址采集到一件二里頭文化二期的陶尊,該器腹部刻畫著一穗水稻,計有六個帶芒的稻粒,兩片葉子,形象極其逼真。1990年,在二里頭遺址出土一件二里頭文化三期陶尊,該器刻畫著一簇麥穗,籽粒飽滿,芒刺較長。這無疑是當時人們的藝術創(chuàng)作,用以裝扮美化生活,從另一個側(cè)面也折射出“小麥”“水稻”之類的糧食作物已進入當時人們的日常生活。在河南安陽殷墟遺址中,也多次發(fā)現(xiàn)“粟”“小麥”及“黍”的炭化遺存。綜合有關商代甲骨文記載及田野考古發(fā)現(xiàn),可以確知,我國傳統(tǒng)的農(nóng)作物品種,即所謂“五谷”——“黍、稷、稻、麥、菽”,商王朝均已種植。

              6月2日,農(nóng)機手駕駛秸稈打包機在夏邑縣中峰鄉(xiāng)朱雙樓村農(nóng)田里回收秸稈。 夏天 攝

              唐宋時麥子成為北方主食

              按照目前的主流學術觀點,世界上的第一粒小麥從西亞出發(fā),傳播到世界各地。我國早期小麥遺存,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區(qū)。2008年1月,河南博愛縣西金城遺址中出土了4000多年前的小麥遺存,同時浮選出的還有粟、黍、水稻和大豆等的炭化遺存。到了夏代晚期,小麥已傳入環(huán)嵩山地區(qū)。

              我國古代文獻中有麥子的身影。《詩經(jīng)》中有“禾麻菽麥”“碩鼠碩鼠,無食我麥”“我行其野,芃芃其麥”等詩句!蹲髠鳌酚涊d了春秋初期的一則故事,故事的發(fā)生地在河南,當事方是周王室與鄭國,這一年四月,鄭莊公派鄭卿祭足率領軍隊收割東周王畿內(nèi)溫地的麥子。文獻記載表明,春秋戰(zhàn)國時期,黃河中下游流域已栽培小麥,且已開始種植宿麥即冬小麥了,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糧食青黃不接的問題。

              在研究中,學者們發(fā)現(xiàn)了一個奇怪的現(xiàn)象,盡管小麥很早就開始在中國種植,但是,古人似乎并不喜歡吃小麥。

             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周立剛解釋說,中國北方人早期以小米為主食,飲食習慣的改變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。還有一個原因和糧食加工技術有關,中國早期飲食習慣是“粒食”,蒸煮整粒的糧食。小米蒸煮口感比較糯軟,麥子整粒蒸煮食用口感略硬,并不好吃。漢代石磨出現(xiàn)之后,小麥的食用方式有了改變,出現(xiàn)了“粉食”,也就是小麥磨成粉之后食用。小麥磨成粉之后,不僅口感明顯變好,食用方式也多樣化。研究表明,漢代小麥在中原居民主食中的比例普遍增加,雖然仍未取代小米的主食地位,但其影響已經(jīng)明顯可見。到唐宋時期,小麥已經(jīng)成為北方居民的主食了。

              周立剛強調(diào)說,小麥取代小米成為主食原因是多方面的。小麥尤其是冬小麥是秋種春收,和小米的春種秋收,可以相互補充、救急,因此政府大力推廣冬小麥的種植。主糧變遷,不僅對中國北方農(nóng)業(yè)傳統(tǒng)和人們生活方式造成了深遠的影響,也帶來了農(nóng)業(yè)生產(chǎn)模式、糧食加工方式、飲食烹煮習慣等一系列的改變,因此由粟到小麥的主糧變遷對于中國北方社會文化的發(fā)展有著深遠意義。

              詩話甲骨文

            2a94b5e100f8ceaae71567ac3939cf69_p86_s.jpg

              “來”字的甲骨文字形像葉子對生的麥子,頂部的一撇像麥穗,類似木與禾,為“麥”字初文。《說文解字》:“來,周所受瑞麥來麰也!北玖x為麥子,卜辭中假借為返還、至、將至、貢納,也用作地名。李白《將進酒》:“天生我材必有用,千金散盡還復來!蓖蹙S《山居秋暝》:“空山新雨后,天氣晚來秋。”

              本義為麥初夏豐,

              形似木禾時空中。

              有來有往神之力,

              生生不息續(xù)命功。

              (詩/文 清風)

              甲骨文雙語小學堂

              黍,去皮后稱黃米,比小米稍大。“黍”字字形,下面表示谷物的根部,中間為枝干,上面的分叉表示谷物的葉,幾個小點,示意顆粒成熟而脫落,或說像水滴。

              Whenpeeled,thegrain“黍(shǔ)”isalsoknownasglutinousmillet,whichisslightlylargerthanmillet.Thebottomoftheoraclebonescriptforthecharacter“黍(shǔ)”representstherootofthegrain,withthecenterpartasthebranches,andtheforksaboverepresenttheleavesofthisgrain.Theseveralsmalldotsindicatethatthegrainsareripeandfalloff,orlikewaterdrops.(文字翻譯 張蕊 童林)

              百片甲骨故事會

              漢代之前,豆竟然不是一種植物?

              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莫韶華

              豆,是現(xiàn)代人很重要的食物之一。可是你知道嗎?在漢代以前,“豆”通常指的是一種容器,而不是我們吃的豆類食品。

              6月3日,在鄭州市經(jīng)三路文心書館內(nèi),河南省兒童文學學會副會長、傳統(tǒng)文化學者袁勇在接受記者采訪時,現(xiàn)場演示了“豆”字在漢代以前的字形。

              作為容器的豆的真實形象,是這樣的:

              不用說,相信你也能看出來,“豆”是一個象形字,它的樣子像高腳的盤子,甲骨文字形所描寫的就是沒有蓋子的豆。

              “豆是古代的飲食用具,有時作為祭祀時盛酒肉的禮器。它主要用來盛放肉類食物,是貴族們吃肉時常用到的容器。豆有陶制的、青銅鑄造的,還有木制而外面涂漆的。”袁勇說。

              可肉食器的豆和吃的豆子有什么關系呢?文字學家認為,古代吃的豆類農(nóng)作物總稱為“菽”,讀音與“豆”的讀音很接近,于是,人們就借用“豆”字來表示這些豆類作物了。

              袁勇在他的新書《漢字里的中國故事》中解釋稱,“豆”與“菽”讀音接近,從一些漢字的構(gòu)型中可以找到證據(jù)。比如豎、尌、樹、裋、澍、侸,這些字中的“豆”,均用作表示讀音(有時也表示意義)的聲旁。

              用“豆”來表示豆類作物,最遲在漢代就開始了。我們今天做豆芽、豆腐、豆腐皮的黃豆,名稱在漢代也已經(jīng)出現(xiàn)。

              2009年,考古人員在發(fā)掘位于安陽縣安豐鄉(xiāng)西高穴村的曹操墓時,發(fā)現(xiàn)了一個刻寫著“黃豆二升”字樣的石牌。學者們在其他地方出土的刻寫于東漢熹平二年(公元173年)的鎮(zhèn)墓文中,也發(fā)現(xiàn)了“黃豆”的名稱。

              不過,在漢代之前,人們通常用“菽”字來表示各種豆子。菽是各種豆類作物的總稱,而比菽更早的字“尗”,是“菽”最初的寫法。

              東漢許慎在《說文解字》里解釋說:“尗,豆也。象尗豆生之形也!币馑际钦f,尗就是豆子。尗字是象形字,像豆子剛長出來的樣子。

              仔細觀察豆類植物發(fā)芽時的樣子,就不得不佩服創(chuàng)造“尗”字的人,尊重事實、尊重科學。

              “你仔細看,‘尗’字中間的一橫,也許可以看作是地面;上面的筆畫,像是剛剛鉆出地面、張開了兩個豆瓣、歪向一側(cè)的豆芽;下面的小,可以看作是豆類作物的根須。”袁勇還提醒記者,豆類植物發(fā)芽有一個奇怪的現(xiàn)象,所有的豆芽都是歪“脖子”的,發(fā)明“尗”字的人準確又巧妙地捕捉到了這一點。

              令人驚嘆的是“尗”字對豆類植物根部特點的描寫。在古文字中,作為“叔”字構(gòu)字部件的“尗”字,通常在下垂的根須下部,有兩個或三個小點。

              “叔”字的古文字字形

              清代文字學家王筠在《說文釋例》中,就根據(jù)尗的小篆字形指出:豆類植物生長著垂直向下的主根,左右是細根,細根上“生豆累累”——生長著聚集在一起的小豆子。

              “王筠當然不知道這些小豆子是什么,現(xiàn)在的植物學家把這些小豆子命名為‘根瘤’,正是這些‘根瘤’,源源不斷地為豆類植物提供著生長的營養(yǎng)。也許可以說,創(chuàng)造了‘尗’字的古代人,或許早就發(fā)現(xiàn)了豆類植物生長根瘤這一現(xiàn)象。古老而又神奇的漢字里,蘊含著古代中國人對世界與生活的思考和發(fā)現(xiàn)!痹赂锌卣f。

              相關鏈接

              漫畫甲骨丨殷商農(nóng)事

            hnrb2024060505_s.jpg


            文章編輯:趙銀岷 
            焦作網(wǎng)免責聲明:

            本網(wǎng)所有稿件,未經(jīng)許可不得轉(zhuǎn)載。
            轉(zhuǎn)載稿件不代表本網(wǎng)觀點,如有異議請聯(lián)系我們即可處理。
            刊發(fā)、轉(zhuǎn)載的稿件,作者可聯(lián)系本網(wǎng)申領稿酬。


            了不起的甲骨文丨“來”自甲骨文的“麥子”熟了
            2024/6/5 16:23:06    來源:河南日報客戶端

             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張體義

              “芒種忙,三兩場!6月5日,是二十四節(jié)氣中的芒種。傳統(tǒng)農(nóng)耕時代,芒種正是緊張的麥收時節(jié),而在各類農(nóng)機唱主角的當下,到了芒種,“中原糧倉”河南的麥收已經(jīng)接近尾聲。

              河南是全國小麥生產(chǎn)第一大省,產(chǎn)量約占全國的四分之一。河南種植小麥的歷史悠久,不僅考古發(fā)現(xiàn)了距今4000多年的炭化麥粒,而且甲骨文中記錄有小麥的生動形象。

              甲骨文中有“食麥”的記載

              “甲骨文中的‘麥’字,形象地描繪了麥子的模樣,根、莖、葉完備,且麥芒直刺。”安陽市文物局文化遺產(chǎn)與文物保護及考古研究專員于成龍博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。

              甲骨文中的“麥”從“來”從“夊”!皝怼笔躯溩值某跷模瑸槁暦;“夊”為“人的足部”,有行走之意!胞湣,是我國北方地區(qū)主要糧食作物,主要包括小麥、大麥、燕麥、黑麥等。

              “甲骨文中的‘麥’從‘來’從‘夊’,形象地描繪了麥子的模樣,根、莖、葉完備,且麥芒直刺!

              于成龍說,甲骨文中不僅有“麥”字,而且記載有“食麥”的習俗。20世紀初,安陽殷墟出土一殘斷牛右肩胛骨柄,時代屬于商王祖庚、祖甲時期,骨上刻辭,其拓片著錄于《甲骨文合集》。該骨刻辭中首辭云:“月一正,曰食麥!薄霸乱徽保饧匆辉、正月,典籍中又名“孟春之月”;“食麥”一詞,見于《禮記·月令》!抖Y記·月令》分述每月之天象、物候及各項政令,并將其納入“五行”體系。文中又記四季所宜食物:孟春之月、仲春之月、季春之月“食麥與羊”,孟夏之月、仲夏之月、季夏之月“食菽與雞”,孟秋之月、仲秋之月、季秋之月“食麻與犬”,孟冬之月、仲冬之月、季冬之月“食黍與彘”。其中,孟春之月、仲春之月、季春之月“食麥與羊”,與上列商王祖庚、祖甲時期牛右肩胛骨柄刻辭“月一正,曰食麥”,兩者所述事例相似。

              于成龍介紹,在商代甲骨文中,目前至少已經(jīng)發(fā)現(xiàn)“禾”“黍”“麥”“稻”及“高粱”等糧食作物。同一類作物,已培育出不同品種,如“黍”即存在“黏”與“不黏”兩個品種。殷墟出土甲骨文是商王室及貴族的占卜記錄,內(nèi)容具有較大局限性,其中所載農(nóng)作物并非當時全部。而且,我們現(xiàn)在發(fā)現(xiàn)的甲骨文也并不完整,商王朝的實際農(nóng)作物品種應該比甲骨文所載更加豐富。我們目前在甲骨文中發(fā)現(xiàn)的這些糧食作物,在河南的田野考古發(fā)掘中也得到實物驗證。1981年在二里頭遺址采集到一件二里頭文化二期的陶尊,該器腹部刻畫著一穗水稻,計有六個帶芒的稻粒,兩片葉子,形象極其逼真。1990年,在二里頭遺址出土一件二里頭文化三期陶尊,該器刻畫著一簇麥穗,籽粒飽滿,芒刺較長。這無疑是當時人們的藝術創(chuàng)作,用以裝扮美化生活,從另一個側(cè)面也折射出“小麥”“水稻”之類的糧食作物已進入當時人們的日常生活。在河南安陽殷墟遺址中,也多次發(fā)現(xiàn)“粟”“小麥”及“黍”的炭化遺存。綜合有關商代甲骨文記載及田野考古發(fā)現(xiàn),可以確知,我國傳統(tǒng)的農(nóng)作物品種,即所謂“五谷”——“黍、稷、稻、麥、菽”,商王朝均已種植。

              6月2日,農(nóng)機手駕駛秸稈打包機在夏邑縣中峰鄉(xiāng)朱雙樓村農(nóng)田里回收秸稈。 夏天 攝

              唐宋時麥子成為北方主食

              按照目前的主流學術觀點,世界上的第一粒小麥從西亞出發(fā),傳播到世界各地。我國早期小麥遺存,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區(qū)。2008年1月,河南博愛縣西金城遺址中出土了4000多年前的小麥遺存,同時浮選出的還有粟、黍、水稻和大豆等的炭化遺存。到了夏代晚期,小麥已傳入環(huán)嵩山地區(qū)。

              我國古代文獻中有麥子的身影!对娊(jīng)》中有“禾麻菽麥”“碩鼠碩鼠,無食我麥”“我行其野,芃芃其麥”等詩句!蹲髠鳌酚涊d了春秋初期的一則故事,故事的發(fā)生地在河南,當事方是周王室與鄭國,這一年四月,鄭莊公派鄭卿祭足率領軍隊收割東周王畿內(nèi)溫地的麥子。文獻記載表明,春秋戰(zhàn)國時期,黃河中下游流域已栽培小麥,且已開始種植宿麥即冬小麥了,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糧食青黃不接的問題。

              在研究中,學者們發(fā)現(xiàn)了一個奇怪的現(xiàn)象,盡管小麥很早就開始在中國種植,但是,古人似乎并不喜歡吃小麥。

             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周立剛解釋說,中國北方人早期以小米為主食,飲食習慣的改變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。還有一個原因和糧食加工技術有關,中國早期飲食習慣是“粒食”,蒸煮整粒的糧食。小米蒸煮口感比較糯軟,麥子整粒蒸煮食用口感略硬,并不好吃。漢代石磨出現(xiàn)之后,小麥的食用方式有了改變,出現(xiàn)了“粉食”,也就是小麥磨成粉之后食用。小麥磨成粉之后,不僅口感明顯變好,食用方式也多樣化。研究表明,漢代小麥在中原居民主食中的比例普遍增加,雖然仍未取代小米的主食地位,但其影響已經(jīng)明顯可見。到唐宋時期,小麥已經(jīng)成為北方居民的主食了。

              周立剛強調(diào)說,小麥取代小米成為主食原因是多方面的。小麥尤其是冬小麥是秋種春收,和小米的春種秋收,可以相互補充、救急,因此政府大力推廣冬小麥的種植。主糧變遷,不僅對中國北方農(nóng)業(yè)傳統(tǒng)和人們生活方式造成了深遠的影響,也帶來了農(nóng)業(yè)生產(chǎn)模式、糧食加工方式、飲食烹煮習慣等一系列的改變,因此由粟到小麥的主糧變遷對于中國北方社會文化的發(fā)展有著深遠意義。

              詩話甲骨文

            2a94b5e100f8ceaae71567ac3939cf69_p86_s.jpg

              “來”字的甲骨文字形像葉子對生的麥子,頂部的一撇像麥穗,類似木與禾,為“麥”字初文。《說文解字》:“來,周所受瑞麥來麰也。”本義為麥子,卜辭中假借為返還、至、將至、貢納,也用作地名。李白《將進酒》:“天生我材必有用,千金散盡還復來。”王維《山居秋暝》:“空山新雨后,天氣晚來秋。”

              本義為麥初夏豐,

              形似木禾時空中。

              有來有往神之力,

              生生不息續(xù)命功。

             。ㄔ/文 清風)

              甲骨文雙語小學堂

              黍,去皮后稱黃米,比小米稍大。“黍”字字形,下面表示谷物的根部,中間為枝干,上面的分叉表示谷物的葉,幾個小點,示意顆粒成熟而脫落,或說像水滴。

              Whenpeeled,thegrain“黍(shǔ)”isalsoknownasglutinousmillet,whichisslightlylargerthanmillet.Thebottomoftheoraclebonescriptforthecharacter“黍(shǔ)”representstherootofthegrain,withthecenterpartasthebranches,andtheforksaboverepresenttheleavesofthisgrain.Theseveralsmalldotsindicatethatthegrainsareripeandfalloff,orlikewaterdrops.(文字翻譯 張蕊 童林)

              百片甲骨故事會

              漢代之前,豆竟然不是一種植物?

              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莫韶華

              豆,是現(xiàn)代人很重要的食物之一。可是你知道嗎?在漢代以前,“豆”通常指的是一種容器,而不是我們吃的豆類食品。

              6月3日,在鄭州市經(jīng)三路文心書館內(nèi),河南省兒童文學學會副會長、傳統(tǒng)文化學者袁勇在接受記者采訪時,現(xiàn)場演示了“豆”字在漢代以前的字形。

              作為容器的豆的真實形象,是這樣的:

              不用說,相信你也能看出來,“豆”是一個象形字,它的樣子像高腳的盤子,甲骨文字形所描寫的就是沒有蓋子的豆。

              “豆是古代的飲食用具,有時作為祭祀時盛酒肉的禮器。它主要用來盛放肉類食物,是貴族們吃肉時常用到的容器。豆有陶制的、青銅鑄造的,還有木制而外面涂漆的!痹抡f。

              可肉食器的豆和吃的豆子有什么關系呢?文字學家認為,古代吃的豆類農(nóng)作物總稱為“菽”,讀音與“豆”的讀音很接近,于是,人們就借用“豆”字來表示這些豆類作物了。

              袁勇在他的新書《漢字里的中國故事》中解釋稱,“豆”與“菽”讀音接近,從一些漢字的構(gòu)型中可以找到證據(jù)。比如豎、尌、樹、裋、澍、侸,這些字中的“豆”,均用作表示讀音(有時也表示意義)的聲旁。

              用“豆”來表示豆類作物,最遲在漢代就開始了。我們今天做豆芽、豆腐、豆腐皮的黃豆,名稱在漢代也已經(jīng)出現(xiàn)。

              2009年,考古人員在發(fā)掘位于安陽縣安豐鄉(xiāng)西高穴村的曹操墓時,發(fā)現(xiàn)了一個刻寫著“黃豆二升”字樣的石牌。學者們在其他地方出土的刻寫于東漢熹平二年(公元173年)的鎮(zhèn)墓文中,也發(fā)現(xiàn)了“黃豆”的名稱。

              不過,在漢代之前,人們通常用“菽”字來表示各種豆子。菽是各種豆類作物的總稱,而比菽更早的字“尗”,是“菽”最初的寫法。

              東漢許慎在《說文解字》里解釋說:“尗,豆也。象尗豆生之形也!币馑际钦f,尗就是豆子。尗字是象形字,像豆子剛長出來的樣子。

              仔細觀察豆類植物發(fā)芽時的樣子,就不得不佩服創(chuàng)造“尗”字的人,尊重事實、尊重科學。

              “你仔細看,‘尗’字中間的一橫,也許可以看作是地面;上面的筆畫,像是剛剛鉆出地面、張開了兩個豆瓣、歪向一側(cè)的豆芽;下面的小,可以看作是豆類作物的根須。”袁勇還提醒記者,豆類植物發(fā)芽有一個奇怪的現(xiàn)象,所有的豆芽都是歪“脖子”的,發(fā)明“尗”字的人準確又巧妙地捕捉到了這一點。

              令人驚嘆的是“尗”字對豆類植物根部特點的描寫。在古文字中,作為“叔”字構(gòu)字部件的“尗”字,通常在下垂的根須下部,有兩個或三個小點。

              “叔”字的古文字字形

              清代文字學家王筠在《說文釋例》中,就根據(jù)尗的小篆字形指出:豆類植物生長著垂直向下的主根,左右是細根,細根上“生豆累累”——生長著聚集在一起的小豆子。

              “王筠當然不知道這些小豆子是什么,現(xiàn)在的植物學家把這些小豆子命名為‘根瘤’,正是這些‘根瘤’,源源不斷地為豆類植物提供著生長的營養(yǎng)。也許可以說,創(chuàng)造了‘尗’字的古代人,或許早就發(fā)現(xiàn)了豆類植物生長根瘤這一現(xiàn)象。古老而又神奇的漢字里,蘊含著古代中國人對世界與生活的思考和發(fā)現(xiàn)。”袁勇感慨地說。

              相關鏈接

              漫畫甲骨丨殷商農(nóng)事

            hnrb2024060505_s.jpg


            文章編輯:趙銀岷 
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版權聲明 | 焦作日報社簡介 | 焦作網(wǎng)簡介 | 網(wǎng)上訂報 | 聯(lián)系我們
            版權所有: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(jīng)授權,請勿轉(zhuǎn)載或建立鏡像。
            《焦作日報》遺失聲明熱線:(0391)8797096 郵編:454002
            本網(wǎng)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:(0391)8797000 舉報郵箱:jzrbcn@163.com
            河南省“網(wǎng)絡敲詐和有償刪帖”專項整治工作熱線:0371-65598032 舉報網(wǎng)站:www.henanjubao.com
            公安部網(wǎng)絡違法犯罪舉報網(wǎng) 河南省互聯(lián)網(wǎng)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-1
            焦公網(wǎng)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(wǎng)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(lián)網(wǎng)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:41120180013
            信息網(wǎng)絡傳播視聽節(jié)目許可證號:11642120  地址: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(yè)·國貿(mào)大廈 


          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

            版權所有: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(jīng)授權,請勿轉(zhuǎn)載或建立鏡像。
            互聯(lián)網(wǎng)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:41120180013 電話:(0391)8797000